|
 
 
 业界新闻
 
 
 作品展示(横)
 
 作品展示(竖)
 
 资质荣誉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文章正文
用色彩吟游的诗人--文/罗惠  
浏览次数:925  发布日期:2016-01-18   


拜访邱皛雨老师,是在一个夏日阳光斑驳的清晨。

顺着古都的一条巷子从下马陵走下去,谁也想不到他这样身披光环的著名艺术家,一间朴素至极的画室就藏在闹中取静的古建筑之上。

彼时,他正忘我的伏案泼毫。我们的拜访不在他的计划之中,却依然感受到了老师的热情。

邱皛雨老师坦言自己没有节假日之说,不分寒暑风雨,每日朝八晚五,只在画室伏案作画。

他坦陈,一日不作画,在于他,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他画画极快,沉思半晌,濡墨提笔,信笔游走,人亦游走于画案两侧,穿插勾勒,几笔之下,意趣便盎然跃于纸上。

邱皛雨老师是有桀骜之气的,虽然他言语和蔼,平易近人,话匣子打开之后,见识极广,话题中典籍掌故随口举证,款款而谈,亦不故作高深,但其眉眼间自有一股清淡飘逸的复古气质,这种气质大概源于他深厚的国学素养学识和过人的才气;他又是率真而率性的,这使得他始终怀着一颗单纯之心来创作。

留法五年,苦心研读西画创作,后被挖掘回国受聘于某高校艺术系任教授,太年轻,作品又太超前,以至于好几年都没有人敢报他的研究生。

八十年代的他已经显露出在艺术追求上的桀骜之气,不囿于传统,不墨守成规。他这样评价艺术,超越时代的才是艺术,同时代的艺术是落后。他不甘于拓下时代的印记,而是要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得了油画的一些感悟,在法国研习西画的数年间,深感西画教育以本真为主,景象到画面转化为语言符号是自我意识的体现。那些自我的表达述求,成了他笔下最迫切的渴望。

传道授业闲暇之余的他,又自由游历全国,深入研习各地画派风格,萃取其菁华而纳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如今,时任清华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的他,时常穿梭于数座城市之间。已有很多学生慕名前来拜在他的门下;很多人看了他的画作,不得不收起轻狂之态,低下眉眼,心生崇敬地尊称一句老师。

邱皛雨说自己很认同李星老师的一句话,任何造作痕迹过重的创作,都是对艺术天性的伤害。

他不造作,言谈抑或画画。

他的画面是纯粹的,纯粹而大胆的色彩,在中西艺术的分水岭之间随心所欲自由来去。

好像没有什么是他的束缚。水墨色彩,意境氛围,像镜面,关照彼此,领悟彼此,水墨中色彩泼喇喇的肆意渲染。他的画作中,无一不是尝试着把油画描写的直观生动性和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相融合到一起。

他创作数量极为惊人,一卷卷的画作藏于大画案之下,大概和他心无旁骛的创作不无关系吧?

幽蓝静谧的雾霭之中,一株梅花盛放的梅树独处于一轮明月下,好似一首抒情般诗歌的美感,从画面中毫无遮拦的肆意流泻。而笔者最为喜爱的一幅作品,画面中从玻璃房折射而出的阳光,正跳跃在一丛清新无忧的小雏菊上,它无忧亦无虑,任凭阳光泼洒,这世事万千不曾惊扰它的愉悦和自由。

毫无疑问,娴熟的技法与技巧不再令他困惑。他只在画中寻找一种新的存在和意味。

他画山水,笔墨大气雄浑;花鸟小品,雅致趣味横生;油画中人物静谧动人。抽象便有抽象的禅意,具象便有具象的张力。他不拘于技法,也不拘于自己的笔和心。如他所言,他不追求定,只追求不断的超脱和无尽的变化。

他的画面中有禅意,有故事,亦有中式文化所蕴含强调的道然自然之理。在无尽的变与不变的艺术探索之路上,他的变是不变的主题,他的变来自他不断从各种生活自然元素中汲取的反哺,而这些变化,却正在一笔一笔减下去,简下去,大道至简。

正如他刚刚完成的一幅作品,一株向日葵怯生生的向上扬起花头。一滴水墨染成一个小小的太阳。一派天真烂漫,宛如稚子之趣。

他说,画到这个份上,才算有些意思了。

对话篇

美:邱老师,您曾经留法五年学习油画创作,又游历全国学习国画的创作技巧。我们看到您的创作中,很好的融合了中西艺术而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请问您在创作时有什么创作心得?

邱:艺术究竟是什么?对于每一位艺术创作者来说,这是个很值得花费一生来研究的命题,自从艺术诞生之日起,它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是作为人类表达情感的途径而存在的。中西方的艺术有分别,这是它们各自的生存环境和发展背景所决定的。而中西艺术的区别在于,一个侧重于感性的笔触,一个追寻于逻辑的理性的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壁垒很重,它刻意追求传统,这种传统的壁垒在于人为束缚于观念之中。中西艺术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传统,产生无数的创新……

近百年来,很多杰出的艺术家前辈都在尝试和突破这两种迥然的艺术表达形式的结合,林风眠、徐悲鸿、吴冠中等等都在这条路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我个人在尝试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的融合和变化时,最大的创作心得是平面和立体的的结合的难点。从平面穿插关系到立体架构关系,这是两种不同视角的转换。如何找到两种关系中的平衡点加以发挥,正是我近几十年来研究的课题。所有的艺术创作的本质都是雷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表现形式和语言的不同而已。当年大师们提出洋为中用,中西融合等观念后,艺术界的这些前辈一直在为打破中西艺术之间的界限而努力,幸运的是这些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心得,如果艺术创作过于拘囿于这些条条框框的事物,就容易们本末倒置,迷失在里面,失去探索和创新的动力。你在我的作品中能看见油画、国画,抽象的,具象的……我不在意我怎么画,我在意我创作出来的语言和符号代表了什么。

美:您的国画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极其大胆,泼辣鲜明,这和您曾经的油画学习经验有关系么?它对您的创作影响是什么?

邱:当然。我记得有句话叫“西来意即东来法”。这句话很有意思。国画创作讲究一个意境,意境是一种很难抓住实点的事物。它是虚拟的,存在于人的脑海中的一种感受,当有意识的开始表达无意识的思维时,艺术就出现了。西方艺术对于色彩的运用在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就到达了一个鼎盛时代,色彩单纯的视觉冲击力和细腻的表达方式,他们求真,求色彩的饱满,求细节的准确和到位,确实让人一目之下难以忘怀,这和西式绘画的功能实用性很贴合;而中式绘画的鉴赏自古就不一样,中国古人讲究意境,鉴画前洗手焚香,调弦试琴,香茗绕几,然后才打开一卷卷轴细细欣赏,它讲究一个品,品其中的清淡之趣。而我在创作中,把色彩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功能更多的代入到传统中式文人画中,一样可以加深意境的渲染效果。这是我擅长的,为什么不加以运用呢?中西绘画实际并没有分水岭,这是人为意识的产物。

美:我们看到您的巨幅作品数量非常之多,请问创作这类作品时,您的感受是?

创作大画对我来说,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一摊开大画纸,我就能莫名的兴奋起来。比如我的很多大山水画中的表现主题都是黄山,因为我与黄山有一段特殊的渊源和情感。我从法国归国后就时常上黄山写生创作,艺术家和自然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自然赋予创作者的灵感来源,同时也赋予了艺术家特殊的社会责任。我作为最早一批宣传于黄山的创作者之一,曾经无数次的游历黄山,它千山一碧,它雄浑大气的巍峨之态,在我心中就是一卷长轴,随着四季变化而不断展开。每当我完成这样一幅大山水画作时,就像是重游了一次黄山,一级一级石阶,寻迹而上,渐至顶峰,这种情感的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美:您平时喜欢阅读那一个方面的书籍呢?您最喜欢的一本书是?

邱:阅读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帮助创作者萃取更多创作元素的途径之一。

我不太花时间在应酬上。艺术家应该有自己更专注的事情。我每天晚饭后的时间都在阅读。阅读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我要说我读《力学》《建筑学》你信不信?(笑)有人见过我读《力学》,很吃惊。可是他不知道《力学》里藏了不少艺术创作的奥秘呢(笑)。我手头正在读的是李叔同的一本哲学论著。我最喜欢读的书?我个人偏爱哲学类的书籍,哲学让人更理性更冷静的思考,谁说艺术创作者不需要思考呢?

 
  关闭窗口 】 【 打印此页  
  首 页  |  简介历程  |  新闻中心  |  作品展示  |  资质荣誉  |  咨询留言  | 联系我们  

邱皛雨艺术工作室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联系QQ:1098366788   地 址:北京市香山丰园别墅
  邮 编:100000 备案号:京ICP备07000000号  技术支持:3A网络